三年前的今天,土地协议出让制度被画上句号。我市288个房地产项目用地赶在“大限”前过关,总建筑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米。按照有关规定,闲置土地超过两年将被收回。但在“8·31大限”三周年之际,记者调查发现,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过关土地未投入建设。业内人士认为,这部分闲置土地建筑体量至少有上千万平方米,拆迁成本高涨、开发商资金链困顿以及部分捂地待“涨”行为,是造成“出地不出房”的原因。
“8·31大限过关项目没有完全形成产品供应。”中原地产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文杰说,2006年年中,8·31过关项目曾集中推出一些产品供应,当时的放量约占过关土地的一半。但今年形成产品供应的速度显得缓慢。根据资料记录,我市在“8·31大限”前过关的项目共有288个,规划建筑面积43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186.7万平方米。根据对今年市场供应量的统计,“目前至少还有三成、约上千万平方米的过关项目还没有产出房源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永同昌集团营销总监肖志刚分析认为,尽管按照现行规定,闲置土地超过两年将会被收回,但三年前“8·31大限”时并未对过关土地进行上市速度的控制,这是造成仍有部分土地未形成产品供应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造成出地不出房的原因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拆迁补偿费用随近年来房价的高涨而大幅增长。二是一些住宅郊区化趋势明显,一些边缘地区的市政配套水平还难以达到‘通水、通电、通气’的条件。三是投资资金来源上的政策紧缩,使得掌握过关土地较多的中小开发商出现严重资金缺口,无法进行项目开发。”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地价提升迅速,不能排除一些开发商有意囤地,以期更高获利的因素。在去年的中国地交会上,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就指出,北京市尚未形成实际住房供应的土地面积,占了已出让住宅用地面积的53%。
背景链接
“8·31大限”与“过关项目”
2004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2004年8月31日后,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通过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至此,土地交易暗箱操作的行为被彻底叫停,此举对于遏制权力寻租,净化土地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规定出台时,我市有500多个协议出让土地项目还未办理相关手续。其中288个项目在“8·31”之前通过审批办完手续,其余项目的土地交易行为则宣告无效。业内将2004年8月31日称为“8·31大限”,通过审批的这288个项目称为“过关项目”。